中国电影批评活动中存在三种主体性力量,分别为学术向度、媒体向度和教育向度。三者之间构成了理念有别、相互作用的动态博弈关系。通过对批评史和现状的回溯与辨识,本文主要聚焦于呈现尚未被充分意识到并得到合理阐述的某些问题,如学术向度主体的结构与解构、媒体向度主体的多元共构格局、教育向度主体的发生与建构。这些问题作为某种潜性存在,事实上对中国电影批评实践产生着影响。本文认为,解答这些问题的关键,既在于伦理学的发扬,也在于哲学层面的创新与突破,从而中国电影批评
提要:中国电影批评话语体系的建设无疑是一个现实性很强的命题。它涉及的不仅是一个学科或话语内涵和形态的建设,更关系到在全球化背景下,作为世界电影一部分的中国电影在自己的价值建构和批评话语建构中的理论实践和价值目标。
人文社会科学不同于自然科学意义上的知识性科学,从根本上说,它是一种人们参与其中的阐释性科学,是基于主观认知的理论框架所建立的对研究对象的一种诠释。与此相关,这一知识体系中的普遍主义具有有限性的特征,并随着后理论时代的知识方案,促使了这一知识体系价值观的整体转向,即使理论中的普遍主义开始回归到知识本身和一种多元化的普遍主义成为可能。
中国电影批评话语体系的建构实践应该是在这一背景下,对电影作为社会和文化及心理的文本、相关的基本概念以及电影艺术本体性的分析。
提要:本文梳理了作为电影价值标准确立和输出的重要平台的国际电影节,在引入中国的过程中,如何结合在地语境进行本土化改造,实现自身的主体性建设和国际话语权的建立。本文认为,中国内地电影节通过竞赛单元的定位选择逐步彰显本地关切的价值主张和议程设置;经由专业化的策展运营实践推动主体性建设;凭借电影节市场尤其是项目创投的普遍建立,重新定义中国“独立电影”的模式和取向标;通过积极推动与海外电影节合作交流参与国际电影节秩序重建。最后,本文指出中国内地电影节发展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变化,并探讨我们应采取的应对策略。